这并非完全是猜测。现在,大量的商业产品都在使用心理“成瘾设计”,其目的是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依赖性和使用频率。我们在手机软件、游戏、社交媒体,甚至一瓶饮料上都可以看到各种形式、程度不同的“成瘾设计”。这些方法能够吸引用户持续参与或购买产品,从而提高用户留存率和商家的收益。
这背后的机制正是对我们脑内的“多巴胺系统”的激励。其机理和毒品对人体的影响本质上相同。只是通常单个产品的影响程度较轻。但和毒品一样,它们也会引发复杂的心理反应,其中包括焦虑、沉迷、依赖等。
把“成瘾设计”的产品比作毒品当然是不恰当的。这些产品的开发者大多有着良好的初始愿望。产品中“成瘾设计”的影响也要远远轻于毒品,并且大多已经采用或接受了监管和自我管理,从而减轻其负面影响。
问题在于,我们对鸦片、海洛因、摇头丸等毒品采取了严厉的禁止措施。但对同样可以导致“成瘾”现象的商业产品却往往熟视无睹。我们把“焦虑”和“躺平”,甚至不婚、丁克归咎于房价和补习,却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可能只是表象,真正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。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把这些问题归咎于“成瘾产品”,这显然缺乏证据。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,我们缺乏对这些产品成瘾性的评估,更没有对这些产品“联合用药”后果的深入研究。
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,提出这些问题对个人利益并没有什么好处。但我认为,看事情要看长远,这些问题值得重视并研究。鱼和熊掌往往可以兼得,创新和社会责任从来不矛盾。如果我们能正视、重视,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,不仅会推动企业的ESG变革和可持续发展,还可能为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。